团委子站
首页 >> 红色基地调研 >> 正文

观惨案遗址、悼死难同胞

2014-07-05 10:38:00
    今年是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潘家戴庄惨案发生七十二周年,我作为唐山师范的一员,非常有幸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红色寻访活动,并作为滦南寻访分队的负责人,与团委老师,本队其他七名同学,以及其他分队负责人共同踏上这场红色征程,去了解并感受七十几年前的苦难岁月,共同去触摸那段惨痛的历史往事。
    5月17日上午九点,我们“滦南县红色寻访小分队”连同学校团委老师和其他分队负责人一起,乘车来到滦南县“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当来到纪念馆门前时,内心十分沉重。在馆内讲解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进入纪念馆,共同去见证那段无法泯灭的悲惨的历史真相。
    当我们站在惨案纪念馆前 ,仰望主馆我们就想到了潘家戴庄三天三夜大火后的残垣断壁,左右两端高悬的大铁钟,警钟长鸣,接着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金色大字--“1942 1280”,刺眼的数字提醒着我们铭记那段惨案发生的年代和遇难同胞的人数。馆顶的三角状结构似乎昭示着火烧村庄时的残垣断壁,让人看见心痛不已。进入馆内,迎面而来的大厅墙壁上是幸存者周树恩先生受伤的照片、历史的惨景以及部分惨案幸存者的控诉书的映象。在这黑灰映衬的墙壁上,承载的怎会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仇与恨?那是一个民族的血与泪呀!无声的图片,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变换中,呐喊出了跨越世纪的哀嚎,诉说着难以名状的伤痛与耻辱。
    同学们举着相机的手不自觉放了下来,目光在那巨幅照片上久久不能移开。紧接着跟着讲解员进入正厅,正厅共分为四个部分:“疯狂掠夺”、“三光铁证”、“正义审判”和“警钟长鸣”。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通过橱窗里的影视资料和文物感受那段疯狂的历史:被焚烧的房屋、未熄灭的残垣断壁上的炭火,让人如同亲眼目睹这段惨案历史;侵略者用来杀戮村民的刑具、再现当年场景的雕塑,让人内心瞬间充满了无限的痛意与恨意。
    出了纪念馆,有两位经历了当年日军暴行的老人给我们讲当年的历史。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但是面对同学们的一个个提问,老人均一一回答。老人说,我现在能多讲点就多讲点,你们没有经历过当年的事,我希望我们可以还原出当年的历史,让你们一定要铭记历史,老人对我们很和蔼,但是每每说到对日本人的痛恨,老人的情绪都会很激动。经历了大约二十分钟,我们告别了纪念馆,奔向了另一位当事人——李庆友。
老人已经九十七岁高龄,还是站在门口迎接我们。大家伴着老人走进屋子里,老人讲述历史的时候一直低着头,一会儿眼泪便掉了下来。这是对我这次寻访震撼最大的一件事,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历史老人也已重复了无数遍,可是现在讲起来还是会落泪,可见日本人的暴行给老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和痛苦。老人说:当时鬼子选了4个年轻人给他们押车,我是其中之一,车上都是他们抢来的东西。因鬼子在行进路上担心受到八路军袭击,下令跑步前进。当时天色已晚,我们就利用这么一个机会逃出来了。老人随身带着控诉日军暴行的本子,当随行的老师提出要复印老人的资料时,老人一直拉着本,不断重复说,可不能弄丢了啊,不能丢了,我这么大岁数,可写不出来了。老人的家人说,这个本一直贴身跟着老人,无论冬夏,每次换衣服,都是要把本放在贴身的衣服兜里。老人含着泪讲述当年的历史,考虑到老人的情绪,采访没有继续,送我们出来的路上,老人还不住的重复, 你们可一定要好好学习啊,可不能再让日本人欺负,咱们中国的地不能让他们占。
    老人双手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看着我们,白发被风吹得乱糟糟的,身后破败的房屋就是老人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老人一直站在那里直到我们看不见他。
    这是一场痛苦的寻访也是一场充满希望的学习过程,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我们会铭记历史,也会努力学习,建设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上一条:随29军“回到”抗战的年代 下一条:风雨杨家铺,我们在路上 ——红色足迹寻访之杨家铺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