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的铁证:1230条生灵惨遭杀戮,1100间房屋被烧毁,31家绝了门户——
潘家峪惨案始末
(一)
潘家峪,位于丰润东北部,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建村,距丰润县城28公里。这里群山环抱,花果飘香,是个美丽富绕的村庄。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个偏僻的山村同样遭受了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践踏,然而,英雄的潘家峪人民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
1938年7月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东抗日大暴动岩口暴动爆发了,潘家峪人民在潘巨川的带动下,有3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暴动队伍,并发动群众为暴动队伍筹集粮款,组织妇女做军衣、军鞋。暴动失败后,他们和西撤受挫回来的抗联战士共同坚持分散隐蔽的抗日游击战争,使潘家峪成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堡垒村。1939年,潘家峪成立了党支 部,他们把全村的男女老幼组织起来,建立了青年报国队、妇救会、儿童团,配合子弟兵炸碉堡,拿炮楼,狠狠打击敌人。
1939年夏季的一天,抗日游击队的一个小分队在潘家峪西山脚下被日军团团围住,情况万分危急。潘家峪老民兵潘国生听到枪声,提起大枪跑上了北山,朝日军连发数枪,正当日军犹豫观察的时候,小分队乘机突出重围。
1939年初冬的一天早晨,神枪手潘树胜去岩口赶集,翻过山梁,看到北面来了一队日本骑兵,直奔潘家峪方向而来。他立刻跑回村子,转告干部、伤员赶快隐蔽,随后拿起大枪,单身一人奔赴西山梁松林里,瞄准日军就是三枪。日军不知虚实,未敢进村便溜走了。
为了更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潘家峪人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土法上马,自制武器。他们用罐头盒装上火药、雷管和碎生铁片,制成土手榴弹;用挖空的柳木,外面打上铁箍儿,涂上黑烟子,做成土炮。利用这些土武器,有力的打击了日寇,使潘家峪成为我军的堡垒村。因此,冀东军分区的一些重要机关以及兵工厂、印刷厂等,都曾设在潘家峪。十二团的指战员们打完仗,也总愿到潘家峪休整。天长日久,战士们一回到潘家峪,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日军把潘家峪看成眼中钉,肉中刺,想尽一切办法要摧毁这一抗日游击根据地,多次到这里“清乡”和围剿,但他们的阴谋始终没有得逞。村子里有个臣三奶奶,她家就住在兵工厂附近,有一回,日军“清乡”把她抓住,逼问她兵工厂在哪里。臣三奶奶回答说:“不知道!”日军用辣椒水灌她,用带刺的枣树条子抽她,她被抽得血肉模糊,昏过去几次。每次醒过来,她还是那三个字:“不知道!”。民兵潘国林也是这样。日军强迫他带路,搜寻抗日游击队掩藏的军用物资,而军用物资就是经他的手藏起来的。他假意为敌人带路,冷不防跳进一口5.5丈深的井里,但他没有死成,又被打捞上来。最后,他把敌人领到北峪滚牛沟的一个天然石洞口,说:“这里面就有,不怕死就进去吧!”日军和汉奸望着阴暗潮湿的山洞,谁也不敢进,就逼着潘国林进去,潘国林进去后,就再不出来了。日军在洞外威胁他:“出来不出来?不出来,死啦死啦的!”潘国林 在洞里骂:“怕死不是中国人!龟孙子,有种的你进来!”日军引诱他:“你的出来,皇军大大地有赏。”潘国林回答:“留着你的臭钱给自己买棺材吧!”日军恼羞成怒,暴跳如雷,向洞里又是打枪又是扔手榴弹,潘国林依然大骂不止。日军就用绳子拴住汉奸,让他们进洞去抓。可是,进去一个,被潘国林用石头砸伤一个,一连三个都被砸得头破血流,嚎叫着被拉出洞口。最后,日军兽性大发,把一捆一捆的柴草点着,塞进洞口。在浓烟里,仍不断传来潘国林愤怒的骂声,直到他最后一口气。
潘家峪的人民就是这样敢于同侵略者斗争。他们不肯建立伪政权,从没向侵略者交付一文钱、一粒粮、一根饲草。日军为“强化治安”,普遍建立保甲组织。造“户口册”,发“良民证”。钉“门牌”,实行“五家连坐”。潘家峪人民公开抵制,把王官营伪警察所发的门牌、户口册、“良民证”全部烧毁。日军对他们恨之入骨。从1938年夏到1940年底的二三年时间里,对潘家峪围剿达138次之多。只潘家峪报国队就跟日军打了54次村头仗,常常打得日伪军人仰马翻、焦头烂额。当时日伪人员提起潘家峪,往往谈虎色变,胆战心惊,于是扬言要血洗潘家峪。
(二)
潘家峪惨案是日军有预谋、有准备、有组织的一次血腥大屠杀。据罪犯、伪丰润县县长凌以忠供认:日军驻伪丰润县顾问佐佐木二郎接日本军部扫荡潘家峪的命令,于1941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下午召集丰润县日伪有关人员开会,部署围剿潘家峪的行动计划。会议是在伪县长凌以忠的办公室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佐佐木二郎(日军驻丰润县分署顾问)、凌以忠(伪丰润县长兼警备大队长、新民会会长)、田中忠男(驻丰润县日军指导官)、秃田(驻丰润县新民会日本人)、森本(驻丰润县宪兵队长)、董蓬林(伪丰润县公署顾问室外事秘书、合作社翻译)、田宝文(伪丰润县公署翻译)、李继贵(伪丰润县警备队副大队长)、王治国(伪丰润县警察所所长)、赫孝鹏(伪丰润县警察所督察长)、李连生(伪丰润县警察所特务系系长)、陆心(伪丰润县公署秘书),会议中途还把县公署建设科长汤连荣、财政科员钱桂唐找去,询查道路破坏与安全情况以及筹措所需钱粮等事宜。预谋会上,佐佐木二郎传达了日本军部的命令,他强调:这次到潘家峪,一个是打八路军,一个是惩罚老百姓。你们的警备队必须要配合充分的兵力,以便调遣。同时军部已命令遵化、玉田等县也预备相当的兵力,届时可以同时出发,必须将潘家峪团团围住,不让他们有一个人逃跑,倘有逃走的,许可立即开枪射击。在此之前,日军还想出一条毒计诱骗群众上钩,他们让住在唐山的大地主潘惠林给他胞弟去了一封信。信上说,由于他送礼说情,日本人答应春节期间不再扫荡潘家峪,叫乡亲们只管回家安心过年,保证太平无事。群众被骗陆续回村。1941年1月24日,抗日政府及时得到日军即将围剿潘家峪的情报,连发三封鸡毛信,通知潘家峪的干部火速组织群众转移。可是,这三封信都被潘家峪的武装班长潘善纯塞在兜儿里。他只顾耍钱儿,三封信连一眼也没看。等到他耍完钱儿掏出来看时,已经晚了。
1941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拂晓前,佐佐木二郎指挥丰润、遵化、玉田、迁安、滦县、唐山等地的1000多名日伪军从四面八方把潘家峪围了个风雨不透。
天亮后,日军进庄挨门挨户地搜查,不论男女老幼、残疾病人,都强逼到村头集合,一连搜三遍,有不去者,当即被杀害。潘凤桂78岁的老母亲走不动,被一棒打死。潘瑞德的老母亲被日军搜出,一战刀砍成两截。一个不满两岁的孩子也在搜查时惨遭杀害。村里的人们被驱赶到村西一个长30余米宽10余米的大坑里,坑周围是一人来高的石坝,下面是厚厚的,一层冰雪,附近布满了日伪军和机枪。佐佐木二郎龇着金牙,按着腰间的蓝穗儿战刀,讲了一通“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鬼话,进而逼问群众,村子里谁是八路军?党政机关在哪里?粮食藏在哪里?回答敌人的是冷静的沉默和愤怒的目光,几十个日军军官狂吼着,几乎同时拔出了洋刀。人们已经站了好长时间,连脚下的冰雪都化成了泥水,本来已经忍受不下去了,所以,当日本军官一拔刀恫吓,沉默的人群便开始拥动。此时,日军已经布好了杀人场,佐佐木二郎立即宣布换个会场。于是,日军从西大坑到潘家大院排成了一条用刺刀架起的胡同。人们被逼着从这条胡同走进潘家大院。
这个大院,是地主潘惠林的宅院,分东、中、西三院,前后三层房,四周有一丈多高的院墙。院内已铺满了很厚的一层秫秸、茅草、松树枝等易燃物,并在上面浇了煤油,周围墙上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军,土墩和平房顶上也架起了机枪。人们被赶进院子以后,佐佐木二郎便站到凳子上哇啦哇啦地嚷叫,翻译在一旁翻译说:“你们这里,老百姓统统地通八路,今天统统地死啦!”接着,伪县长凌以忠站到院子南边的大石头上说:“今天皇军来,是你们自己惹来的祸,因为你们一贯地通八路,与皇军作对。”说完便退出了大院。嘎的一声,大门被关上了。人们揣摩到大难临头,开始骚动,有3个人往外跑,被开枪打死。又有10多个青年从人群中挤出来,想冲出大门,还没到院门口,就被把守在那里的日军刺杀。这时,群情愤怒,有的喊,有的骂。霎时,日军一窝蜂似地冲进来,在人群中照准脑袋就砍,对着胸膛就刺。有几位老人挺身而出,要求日军放过妇女和孩子们。残忍的强盗手起刀落,砍下了他们的头颅,鲜血从躯体中直喷出来。东院二门外的日军点燃一了洒过煤油的柴草,北墙的日军点着了中院的大围栅,机枪、步枪一起向群众扫射,手无寸铁的人们陷入了浓烟烈火和枪弹包围之中。
村粮秫委员潘辅庭大声喊道:“快去开门!”一群青壮年冲向院大门。在日军机枪的扫射下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拥上来,又倒下,又拥上来……50多岁的潘国生一面甩掉着了火的棉衣。一面喊到:“没死的跟我来!”他迎着火舌蹿到机枪前,狠命一脚踢翻了鬼子的机枪射手。用两只手攥住发红的枪管,猛力朝日军砸去。这时,一群日军围了上来,在刺刀下潘国生壮烈牺牲。跟在他身后的十几个青年趁机冲出了大门。
潘国奎、潘树林等十几个人跑到了东院北门,冲出大院,刚跨进道北对面人家的门槛,端着刺刀的日军追赶过来,人们急忙关门,日军的刺刀穿进铁皮门扇,刺刀一时拔不出来,这十几个人一口气跑上北山。
潘辅庭等29个人拥进了东院的粮仓。人们用粮食缸等重物顶住粮仓屋门,并抄起板斧、耙子、秤杆、秤砣。准备同日军拼个你死我活。幸亏这间屋和其它房屋不相连,房子是泥顶,窗户又用坯封着,日军在宅院放火,唯独此屋幸存。
妇女们也像男人一样跟敌人博斗。潘树密的母亲50多岁了,和一群妇女冲到东院藤萝架下,一颗手榴弹滚落过来,她猛地推开身旁的妇女,抓起冒烟的手榴弹扔向日军。潘瑞玲的妻子和一群妇女被逼进中院的门房,见日军点着柴草,就支起窗户往外冲,前边的人刚迈过窗台,就被日军刺杀了。活着的人又抱起着了火的秫秸,继续往窗外冲。吓得院内的日军急忙躲闪。她们中的一些人翻过院墙跑进了东院。
民兵潘善绪从浓烟烈火中只身冲出潘家大院,在庄西头碰上了3个日军。在博斗中,他蹿到一个坝台上,搬起一块石头照下面的日军狠命砸去。一个日军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另外两个吓得目瞪口呆,潘善绪乘机跑上后山。张永和的父亲为了把12岁的潘瑞俭托出墙外,身中数弹,倒在墙下。
大屠杀的同时,从西大坑被拉去给日伪军做饭的30多名年轻妇女遭到了更为残忍的蹂躏。据惨案后一位被挑去做饭而逃生的青年农民说:“鬼子把她们推下白薯窖,随后,只听到窖里在怒骂、嚷叫、哭嚎,过了一会儿,女人的声音慢慢地低哑了,又过了一会儿,突然是女人的惨叫,以后就听不见声音了。只见鬼子爬出窖来,随后又点着几捆玉米秸往窖里扔,窖口冒出黑烟。”日军企图把里面的30多具女尸焚毁,以掩盖他们的兽行,由于柴少火不猛烈,女尸烧成半焦半黑,一个个赤身裸体。她们的下身被刺刀挑破,肠胃流出,头上、身上沾满了血污。显然是被日军奸污后惨遭杀害的。潘成74岁的老母亲,也是被拉出去给日军做饭的。饭做熟后,日军用战刀把老人的脑袋一劈两半,点着一堆玉米秸焚烧尸体。日军又举起老人7岁的小孙女扔入火堆。
在潘家大院,人们为了躲避枪弹,有50多名乡亲挤进牲口棚里,大火把牲口棚烧落了架。人们被埋在底下,身处烈火的包围之中,又遭坍塌物的重压全部身亡。西院柴草房和住屋之间的夹道里有200多人,全被日军枪杀。由于地窄人稠,死去后多数还都站在那里。日军为把潘家峪人民斩尽杀绝,轮番枪杀、刀砍、放火焚烧之后,又从尸体堆里搜索尚未死去的人,一连搜了三遍。88岁的潘春元、63岁的潘刘氏、34岁的潘张氏等6人,已奄奄一息,被日军搜出后又用机枪杀害。日军发现东墙根尸体堆里有人没死,便继续扔手榴弹,炸得尸肉横飞。
日军撤离潘家大院时,又在院内洒上煤油,施放硫磺弹,顿时大火腾空而起。有的人原在尸体堆底下压着,日军搜索时也没发现他们。此时,由于忍受不了烈火的煎烧,忙从压在身上的尸体下爬出,跳进院内的一口5丈多深的井里。
日军离开宅院后,在全村进行了第四次搜捕。他们见房就烧,见财就抢,见人就杀。不大一会儿,整个潘家峪就被烟火吞没了。搜完村里,他们又搜村外。隐藏在南山坡的32名乡亲被搜出后。日军用枪托、刺刀强迫他们去潘家大院,走到南崖上,人们看到院中的大火,宁死也不肯再往前走,日军便在南崖上杀害了他们。用刺刀将尸体挑下石崖,架着松枝、干草,洒上煤油,点火焚尸。崖下这32具尸体最后只剩下一堆炭状的骨头。
嗜血成性的侵略者不仅不放过大人,连没有成年的孩子和已经成形的胎儿也不放过,他们打死了潘广林的母亲,又抓住潘广林4岁的妹妹,狠命地往墙上摔,摔得脑浆进裂。潘广林的另一个妹妹,硬是被日军一劈两半儿。像这样被摔死、劈死的孩子,在东院的藤萝架下堆了一堆。大门外,一个穿红兜肚的孩子哭着、喊着找自己的妈妈,两个日军跑过来把他压在一块大捶布石下。孩子在石头下挣扎着、喘息着……日军们却围在跟前开心地狂笑。他们还把4个孕妇腹内已经成形的胎儿挑出来,用刺刀戳烂。
太阳落山后,日军退出了潘家峪。
这场震惊中外的大惨案,有1230名潘家峪百姓惨遭杀害,被圈进杀人场而得以生存的仅有276人,其中有96人受伤。1100多间房屋被烧毁,31家绝了门户。美丽富饶的山村,一日之间变为一片焦土。
(三)
敌人一出村,民兵潘瑞来、王哲文就跑了回来。附近村的群众也立即赶来进行抢救。他们从成堆的遗体下救出尚存一息的乡亲43人,从东粮仓里救出被呛昏过去的阶级弟兄29人,并且扑灭了村里的余火。
惨案发生的第二天,丁振军等地方党政负责人及新华社战地记者来到潘家峪慰问,十二团的指战员也闻讯赶来。随之运来许多药品、粮食、衣服等救济物资。潘家峪幸存活命的人们,大多住到邻村的亲戚和朋友家里,受伤的乡亲们被安置到邻近的马庄户村,并派去医生为他们治疗。2月5日,抗日民主政府发动邻村的100多名乡亲去清理尸体,由丰滦迁联合县政府主持公葬。从潘家大院扒出的尸体已无法辨别姓名及年龄,只能在辨认出的男尸身上写个“男”字,女尸身上写个“女”字,童尸身上写个“童”字。其中有的男女也无法辨认,只能把那些尸骨集中起来,一堆四肢、焦肉、肚肠,一堆骨殖,一堆人头。然后,以苇席为棺木,一领席里包1至2个尸体,包了128个席包。公葬是在初春的寒夜里进行的,乡亲们把尸体按性别和年龄分成4座大坟,安葬在松柏常青的南山脚下。潘家峪人民庄严宣誓:“一定向敌人讨还血债,为死难者报仇!”
1941年1月初,潘树平、潘树成、潘树堂、刘贺、潘树太、潘景龙等青年带头成立了复仇青年小队。后来,潘家峪村和邻村青年纷纷参加,队伍很快发展到120多人。同年6月在火石营村召开的军民大会上,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诚光宣布:潘家峪复仇团成立,第一任连长潘化民,随冀东军分区十二团活动。1942年8月,复仇团正式编入十二团的第二连。这支复仇的队伍活跃在冀东大地,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在丰润、滦县、迁安一带不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从复仇团成立到抗战胜利,这支队伍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150多次,歼灭日伪军1021人,其中日军杀人魔王佐佐木二郎被他们击毙,实现了为乡亲们复仇和争取民族解放的誓愿。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队伍转战南北,为全国的解放立下了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和纪念死难的潘家峪人民,不忘他们爱国抗日的革命精神,唐山市人民政府从1952年开始,又先后重修了4座坟墓,立墓碑4座、纪念塔一座、纪念碑一个,建祠堂和纪念馆各一座,并保留了西大坑和潘家大院等遗址。1997年又在村中新建纪念馆,内设四个展厅和一个影视厅,供人们参观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