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子站
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中国青年报:唐山师院大学生捐赠《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侧记

2014-08-21 10:11:00
    8月10日,唐山师范学院《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捐赠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

    40多名师生和馆里的工作人员倾听了学院党委书记李卫中的介绍,6名大学生手捧图卷静静地站在一旁,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也悄悄地聚集驻足,想一睹巨图的风采。

    10分钟后,6名学生轻轻打开画卷,“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几个大字显露出来,那是当年冀热辽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的长子、81岁的李惠仁老人题写的。长4.3米、宽3.8米的唐山版图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抗战英雄,一处处抗战场景,一座座抗战纪念碑……将人们带进了这片热土上的烽火岁月。

    唐山是冀东抗日的主战场。日寇曾在这里制造了100多起惨案,让唐山人民饱受了侵略战争的灾难。在这里有冀东抗日大暴动,有喜峰口的《大刀进行曲》,有威震敌胆的节振国刀劈鬼子兵,也有赤胆忠心的堡垒户……这些英雄事迹被一代代唐山人传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注脚。可是,正当人们努力追求和平繁荣的生活时,近来,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几欲否认侵略史,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唐山师院的许多学生对此非常愤慨,但对那段历史却不尽了解。怎样不忘历史?怎样感悟民族精神?怎样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于是,他们有了“红色寻访”的想法,得到了校团委和校领导的支持。一时间,中文系、史法系、资管系、美术系的200多名大学生们组成了十几支小分队,利用业余时间奔走在唐山城乡,遍访潘家峪、鲁家峪、喜峰口、潘家戴庄、冀东烈士陵园等30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抗战遗迹,以及70多位抗战英雄后人、老党员、堡垒户……学生们还从寻访地带回石头、野花、树枝等作为纪念物。最后,经大家多次讨论,要把寻访中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抗战历史画成一张大图,并进行了分工,查资料、找地图、编故事、选场景,同学们在教室里把36张课桌拼成一个大画案 ,就不分昼夜地干起来。从春到夏,历时4个月,终于画成了这幅《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

    听着介绍看着图,观众越来越多,人们都被大学生们的真诚所打动。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副馆长罗存康很动情,这张图令他眼前一亮,很难忘。他说:“这是纪念抗战历史上第一张手绘纪念图,也是纪念馆建馆以来收藏的第一张由大学生创作的形式新颖的抗战主题作品。”

    参与创作的大三学生吴彦超,这天专程从石家庄赶来,放假的日子里,他和同学们心里都放不下这张图,这次捐赠出去有些依依不舍。但是,参观了纪念馆,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后,他沉思一阵:“我觉得这张图放在这儿最合适,因为唐山抗战的经历是民族抗战史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是中国人的一份子一样。经过几个月的寻访、创作,我也收获了很多。此刻,一图胜千言。”

    “当与英烈面对面时,我们有了一种抓心的力量。”在捐赠仪式上,大学生代表李晓凤还向大学生们发出了倡议:“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珍惜大好时光,牢记民族历史,立志早日成才,把抗战精神和老一辈的艰苦奋斗作风传承下去。”回望馆中悬挂的鲜艳的党旗、国旗、军旗,师生们心里装上了一份责任,要把这种民族精神种植在核心价值观中。

    之后,师生们来到卢沟桥,感触历史的印迹,宛平古城巍然屹立,正义、正气、正道,要画在图中,更要刻在心里……

上一条:中国青年报:让历史点染青春的色彩——唐山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作《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掠影 下一条:人民网:唐山两百大学生绘家乡抗战图 捐赠给抗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