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子站
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中国青年报:唐山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作《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纪实

2014-08-04 09:54:00
这个暑假,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大三女生李晓凤没有回家,因为她要画完那张“图”。几个月来,她和同学们一直在忙活着寻访、作画。黄绿色调的巨幅唐山版图上,李运昌、包森、魏春波等抗战英雄人物,潘家戴庄惨案、冀东抗日大暴动、节振国刀劈鬼子兵等场景,还有一个个烈士纪念地、著名战斗发生地跃然纸上。当年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的长子、81岁的李惠仁特意题字: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

    今年是“七七事变”77周年,2月2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确立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近来,日本右翼分子几欲否认侵略历史,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为军国主义“复辟”寻找借口,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不少学生对此纷纷议论,但对那段历史却不尽了解。于是,学生们倡导进行“红色寻访”活动,一时引起不小反响。校团委将这件事汇报给校党委,书记李卫中说:“不忘历史、立志成才才能报效国家。这是对大学生成长进行引导教育的好办法、好机遇,一定要把这事做实、做好、做活,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协作的大活动、创作的大作品。”

    很快,“红色寻访”的旗帜下聚集了200多名学生。

    触摸历史,擦亮眼睛,寻找光鉴人生的镜子

    丰润潘家峪是燕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1941年1月25日,日寇在佐佐木的指挥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惨案,全村1230人被惨杀,1100间房屋被烧毁……清明前夕,在这个祭奠亲人的日子,学生们走进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看到墙上镌刻的死难同胞的名字,那一刻静得出奇,“我仿佛听到了哀鸣,一个个方块字就像张开的嘴在呐喊,一道道伤疤留在这片土地上永远不会弥合。”史法系大二学生魏富敏说。这样的惨案,日寇在冀东就制造了100多起。大家屏住呼吸,走进了那段烽火中。在潘家大院遗址,他们拍下了弹痕,拍下了残垣,拍下了屠戮婴儿的地方……在88岁的幸存者潘瑞常爷爷家,学生们听老人讲述当年悲惨的经历。这一刻,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国仇家恨,什么是正义邪恶,什么是和平繁荣。这天,“勿忘国耻”四个大字深深印在了心中。

    遵化鲁家峪,是当年八路军的被服厂、印刷厂、报社所在地,日本战犯铃木启久曾在这儿制造惨案。61岁的村支书刘超向学生们讲述了一个个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张永忠、刘芝南翁婿将日寇领进雷区;武装班长高万胜面对酷刑视死如归;刘兰亭志高胆大巧杀日寇……看着刘书记轻轻拿起山洞里扒出的八路军用过的步枪,尽管已是锈迹斑斑,但也显示出手中武器的力量,它告诫人们落后就要挨打。走进90岁老党员张申的家中,老人讲述了当年村民与八路军的故事。他拉着学生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因为他说握住了希望。

    迁西喜峰口是著名的《大刀进行曲》诞生地,张自忠、宋哲元曾在此指挥作战。在长城抗战纪念园,那张“中国人”的巨幅书法打动了每位学生。怎样做一个有骨气、有抱负的中国人,成为学生们深深思考的问题。纪念馆陈列着当年国民革命军29军的军旗、军号、大刀和战斗用品,还有日寇的指挥刀、钢盔、武器。抬眼望去,巍巍长城,满山苍翠中掩埋着无数的英灵。手抚那把巨型大刀,学生们与纪念园的创办者张国华唱起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几个月来,冀东烈士陵园、冀东大暴动纪念碑、洪麟阁故居、魏春波烈士纪念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抗日英雄后人家中……都留下了学生们的足迹。每到一处,学生们还要挑选几块石头留作纪念,挖几株山间野花栽在案头。史法系的武红敏说:“这些先辈、这些景点就是我们人生的路上的一面面镜子,对照起来才能时时鉴证自己的行为。”

    渗入生活,温热心灵,把握修身律己的方向

    从春到夏,校园在平淡中越来越热,细心的人们发现,寻访活动犹如火种悄悄地点燃了一种风尚。校团委书记刘金玲发现学生的眼睛变得清澈明亮了,有了一种过去很少有的温和、友善,她还讲了最近的几件事:

    今年5月,外语系学生郜力芳得了腰椎结核,她家在邢台农村,生活非常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她的事就是咱们的事,我们帮帮她!”学生们通过发送微信、组织各种活动为她献爱心,全校师生帮她共渡难关,几天里就筹款3万多元,为她凑齐了手术费。郜力芳说,她感到一种暖心的力量,感觉到大家庭的温馨。

    毕业班的学生在基层顶岗实习任教,乡镇的生活很艰苦,过去有不少学生叫苦不迭,甚至回学校参加活动还要提条件,讲报酬。可现在,主动留下参加暑期实践的学生多了,再也没有人讲过任何条件。

    今年“七一”前,几个学生来到团委与老师谈心,提出了入党的想法,说出了心里话:“过去入党是为了毕业找工作,现在却是为了信念和追求。因为人没有正确的信念,就如同没有了灵魂。”今年有8名学生已经成为中共预备党员,23名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又有15名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渐渐的学生们哼唱的流行歌曲变成了革命歌曲。在考试中,他们倡导诚信,向学校提出了免监考的请求。到今年期末,已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诚信考试,中文系、外语系全部实现免监考。经过时间的检验,许多老师打消了顾虑,这也成为师院的一道风景,考试不监考,学生们心里有标准。

    今年的毕业季,校园“爱心驿站”的捐助行动仍在进行,但增加了一股新的力量,非毕业的学生也将闲置的书本、文具、衣物等送给了贫困学生,一时毕业季成了“爱心季”。

    凝注笔端,感悟信念,表达昂扬奋进的情愫

    几个月来,学生们把寻访的感触浓缩在思绪中。经过多次争论,他们决定画一张巨幅《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把寻访中见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感悟到的历史都画出来。说干就干:史法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资管系学生寻找地图模板,中文系学生编写故事,美术系学生执笔创作。

    炎热的夏天里,学生们用36张课桌拼成长宽5米的画台,把两张3.6米长、1.5米宽的宣纸拼在一起,开始了最特别的创作。老师说,这幅作品将成为纪念抗战历史上最大的,也是第一张由大学生创作的区域抗战胜迹图。

    整理写生草图,翻阅历史资料,勾勒主体小样,把握人物和事件的特征,寻找最能打动人的细节。当年抗战英雄穿什么衣服、用什么武器,学生们都要查证资料,向老师请教,反复修改,以还原历史。创作中,学生们说感到有一种抓心的力量:亲人的哭泣悲愤、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杀戮、民族英雄的呐喊、雄伟的长城、飘扬的旗帜……在泪眼中一遍遍闪过。每一个场景,学生们都饱含着青春的热情开笔,因为每一面红旗都凝结着烈士们的鲜血。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他们趴着画、跪着画,好多学生膝盖都跪青了。工笔画很麻烦,需要上七八遍颜色才行。上色时,因为干湿度不能间断,学生们常常顾不上吃饭,从早上8点画到晚上9点,有时还要再多画一阵子。张晶晶特意记了《创作日记》,小组开会、寻访、画图都一一记录,写下感受。看着一个个人物“活”起来,她写道:“在纸上与英雄‘面对面’,没有言语却是心与心的贴近;昨天与今天,穿越在这张图上,传递着一种嘱托、期盼和梦想。”

    陈晨是迁西人,小时候就听爷爷和爸爸说过喜峰口的事,但从没去过。“到喜峰口之后,我才明白了什么是信仰,那种信仰的力量不可阻挡。”每个周末,她都从迁西的实习地返回学校画图,从未间断。“‘血战喜峰口’这个场景,我和同学们在网上查找资料,画了好几张草图,最后决定用最典型、最有力量的大刀来表现。当时,我心里一直哼着《大刀进行曲》。”

    美术系主任张高志认为,“在这张图上,学生们用画笔把英雄的灵魂复活,种植的是民族精神。这不仅检验了学生专业的创作能力,也检验了不同系别、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大学生们接接这种地气很有必要。”

    传承精神,担当责任,创造脚踏实地的业绩

    媒体公布日本战犯铃木启久自供罪行那天,画室里几乎一天没人言语。“但我们却感到了肩头的分量!笔下每个英雄人物都是我们心中的灯塔,是我们人生的领路人。”李晓凤跟老师说。

    画室的黑板上写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大字,学生们在下面进行了注释:把朴素的情感变成对国家的担当,对社会的责任;把学业基础打好,争创优异的成绩;把言行规范好,一定说到做到;把善良、友情、关爱传递给他人,懂得感恩回报。他们还在“祖国发展我成长,祖国未来我建设”的条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学生们在自己的博客上、QQ群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畅谈人生梦想。曹琳说,“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应当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踏踏实实干出业绩来,我们强大了就不会挨欺负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精神不能被任何外来因素侵扰。”他们把抗战故事讲给了基层学校的学生,布置了了解家乡抗战历史的作业,以抗战为题材的情景剧正在创作中。他们要把这张图捐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还要用这种方式画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和国英模以及“我们的师哥师姐”等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故事图。

    “能有这么多的学生参加活动,是近年来没有过的,热情这么高,效果这么好,也是近年来少有的。”中文系赵立山老师说。历史系学生陈思瑶的母亲在打给老师的电话中说,“我闺女觉得这样的活动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非常打动人。这让她对许多事都能看得清,心里有了数。我现在支持她考历史研究生。”

    那天,堡垒户的后人赵春胜给学生们带来一个证书,那是去年李惠仁等20名抗战英雄和将士的后人给他母亲赵永兰“颁发”的:“冀东抗战堡垒户,革命后代亲妈妈”。老人去世了,证书成了“传家宝”。学生们向赵春胜表示,我们一定把这种精神传下去。

    校团委书记刘金玲说,学生们心中有无数个青春梦想,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道路去实现。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青年不能缺失精神支柱、信仰的支撑,只有构筑一个个精神堡垒,才能给未来一个交代。

    一张图画出了一段历史,创造了一个检验学业的机会,构筑起一座青春的精神堡垒。

上一条:光明网:唐山两百大学生绘家乡抗战图 捐赠给抗战纪念馆 下一条:唐山大学生创作《家乡抗战胜迹图》